龍怎么读_龍是什么意思_龍字词语|成语

发音/读音: [ lóng ]

偏旁/部首: 笔画总数: 16 字型结构:左右结构

龍 [发音:lóng,long,long2]

1.傳說中一種極具靈性的動物。頭生角、鬚,身長,有鱗、爪。《說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2.古代帝王的象徵。漢·王充《論衡·紀妖》:“祖龍死,謂始皇也。祖,人之本;龍,人君之象也。”
3.比喻首領或豪傑才俊:“人中之龍”。《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傳》:“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4.古生物學上指有腳、尾的巨大爬蟲類:“恐龍”、“雷龍”、“暴龍”、“翼手龍”。
5.像龍形的長條物:“水龍”、“車水馬龍”。
6.姓。如秦代有龍且。
7.二一四部首之一。

组词/组句和成语
龍眼 風虎雲龍 龍飛鳳舞

来源于新华字典·百度汉语

跨语言

笔顺
 
繁體中文
日本新字體
簡體中文

汉字

部+0画,共16画,仓颉码:卜月卜尸心(YBYSP),四角号码01211部件组合:⿰𦚏

  1. 康熙部首 第212个(龍部
  2. 说文解字部首 第427个

衍生字

延伸阅读

说文解字
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从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从龍。

——《说文解字


汉语

正体/繁体
简体
异体
 
颐和园的龙雕像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的龙雕像
 
葛饰北斋所绘的龙图

字源

古代字体(
西周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说文解字
(于汉朝编纂)
《六书通》
(于明朝编纂)
金文 甲骨文 金文 金文 楚系简帛文字 秦系简牍文字 小篆 传抄古文字
               

象形汉字 – 原图像为蛇,有着突出的嘴巴和眼睛。

现今字型是从大篆发展而来,右为蛇身(尾巴在右边上方,腿在右方),左下方有须/牙的吻部,左上是眼/冠。之后左侧受到/的一些影响,发生简化及抽象化。注意作为延伸的异体,也可追溯至大篆,其形象为一只龙的正面,而非蜷曲的身体。

词源

来自原始汉藏语 *m-bru(ŋ/k) (龙;雷电)。与藏语 འབྲུག ('brug, 龙;雷电)同源。STEDT数据库还将其列为 (OC *ɡ·ruːŋ, “雷电;打雷声”)和 (OC *bruːɡ, “冰雹”)的同源词。对照 (OC *brɯŋs, “雷声”)和霹靂 (OC *pʰeːɡ reːɡ, “雷电”)。

这个词在亚洲地区的许多语言都可发现。对照原始苗瑶语 *-roŋ ()白苗语 zaj)、原始越语 *-roːŋ ()越南语 rồng)、越南语 thuồng luồng (似蛇的怪物)高棉语 រោង (roong, 龙年)泰语 มะโรง (má-roong, 龙;龙年)老挝语 ມະໂລງ (ma lōng, 龙年);可能也与古突厥语 [script needed] (*-lan, 表示野生、猎食动物的后缀)土耳其语 aslan (狮子)kaplan (老虎)yılan ())有关。

发音


注解:lung4-2 - 用于“球门”义和烏龍乌龙 (wu1 lung4-2)。
注解
  • lṳ̀ng - 文读;
  • lèng - 白读(仅用于龍眼);
  • liòng > lùng - 文读(仅用于龍船)。
  • 闽南语
  • 注解
    • lêng - 文读;
    • gêng/liâng/ngúi - 白读(仅用于龍眼);
    • liông - 文读。
  • 吴语
  • 湘语

    • 各地读音
    语言 地区
    标准汉语 北京 /luŋ³⁵/ 哈尔滨 /luŋ²⁴/ 天津 /luŋ⁴⁵/ 济南 /luŋ⁴²/ 青岛 /ləŋ⁴²/ 郑州 /luŋ⁴²/
    /lyuŋ⁴²/
    西安 /luŋ²⁴/ 西宁 /luə̃²⁴/ 银川 /luŋ⁵³/ 兰州 /lũn⁵³/ 乌鲁木齐 /luŋ⁵¹/ 武汉 /noŋ²¹³/ 成都 /noŋ³¹/ 贵阳 /noŋ²¹/ 昆明 /loŋ³¹/ 南京 /loŋ²⁴/ 合肥 /ləŋ⁵⁵/ 晋语 太原 /luəŋ¹¹/ 平遥 /luŋ¹³/ 呼和浩特 /lũŋ³¹/ 吴语 上海 /loŋ²³/ 苏州 /loŋ¹³/ 杭州 /loŋ²¹³/ 温州 /liɛ³¹/ 徽语 歙县 /lʌ̃⁴⁴/ 屯溪 /lin⁴⁴/ 湘语 长沙 /loŋ¹³/ 湘潭 /nən¹²/ 赣语 南昌 /luŋ⁴⁵/ 客家语 梅县 /liuŋ¹¹/ 桃源 /lioŋ¹¹/ 粤语 广州 /loŋ²¹/ 南宁 /luŋ²¹/ 香港 /luŋ²¹/ 闽语 厦门 (闽南) /liɔŋ³⁵/
    /liŋ³⁵/
    福州 (闽东) /lyŋ⁵³/ 建瓯 (闽北) /lœyŋ³³/ 汕头 (闽南) /loŋ⁵⁵/
    /leŋ⁵⁵/
    海口 (闽南) /loŋ³¹/
    /liaŋ³¹/

    韵图
    读音 # 1/1
    声纽 (37)
    韵类 (7)
    声调 平 (Ø)
    开合
    四等 III
    反切
    拟音
    郑张尚芳 /lɨoŋ/
    潘悟云 /lioŋ/
    邵荣芬 /lioŋ/
    蒲立本 /luawŋ/
    李荣 /lioŋ/
    王力 /lĭwoŋ/
    高本汉 /li̯woŋ/
    推断官话读音 lóng
    推断粤语读音 lung4
    白一平沙加尔系统1.1 (2014)
    读音 # 1/1
    现代北京音
    (拼音)
    lóng
    构拟中古音 ‹ ljowng ›
    构拟上古音 /*[mə]-roŋ/
    英语翻译 dragon

    来自白一平–沙加尔系统的上古汉语标注笔记:

    * 圆括号 "()" 表示存在不确定;
    * 方括号 "[]" 表示身分不确定,例如 *[t] 的尾音有可能是 *-t 或 *-p;
    * 尖角括号 "<>" 表示接中辞;
    * 连字号 "-" 表示语素范围;

    * 句号 "." 表示音节范围。
    郑张系统 (2003)
    读音 # 1/2
    序号 8436
    声符
    韵部
    小分部 0
    对应中古韵
    构拟上古音 /*b·roŋ/

    释义

    1. (神话) 中国汉字文化圈神话传说中出现的一种若有似无的神秘生物,身,形似,能兴降雨,是四种祥兽之一。(分类词:)
    2. (神话) 西方传说中一种邪恶的生物,代表了贪婪破坏邪恶象征
    3. 十二生肖之一,对应的地支
    4. (比喻) 帝王皇帝
      龍椅 / 龙椅  ―  lóng  ―  皇帝坐的椅子
    5. (比喻) 豪杰才俊杰出非凡的人
    6. (比喻) 高大骏马
    7. (比喻, 指书法、文章) 雄健华丽
    8. (延伸) 似龙般(长条)的事物
    9. (延伸) 饰以龙形的
      /   ―  lóng  ―  画有龙花纹的旗帜
    10. (动物学, 古生物学)巨大爬行动物
      /   ―  kǒnglóng  ― 
      翼手 / 翼手  ―  yìshǒulóng  ― 
    11. (闽东语) 头脑清醒
    12. (粤语, 足球等运动) 球门
    13. (粤语) 队伍队列 (分类词: )
      排長 / 排长 [粤语]  ―  paai4 coeng4 lung4 [粤拼]  ―  排很长的队伍
    14. (香港粤语, 俚语)
    15. (香港粤语, 俚语)
    16. 姓氏
      /   ―  Lóng Yún  ―  中华民国初期滇系军阀将领

    翻译

    组词

    派生语汇

    参见

    参考资料


    日语

    新字体

    旧字体

    汉字

    人名用汉字旧字体汉字,新字体形式

    读法

    • 吴音りゅう (ryū)りゆう (ryū, 历史假名遣)
    • 汉音りょう (ryō)りよう (ryou, 历史假名遣)
    • 惯用音ろう ()ろう (rou, 历史假名遣)
    • 训读たつ (tatsu, )
    • 名乘かみ (kami)きみ (kimi)しげみ (shigemi)とお ()とおる (tōru)めぐむ (megumu)

    组词

    使用注意

    词源1

    本词中的汉字
    りゅう
    人名用汉字
    吴音
    其他拼写

    源自中古汉语 (中古 lɨoŋ)。

    使用呉音 (kan'on)读法,说明自中古汉语借入的时间较早。

    发音

    • 部分词典认为这种读音是慣用音 (kanyōon),而非呉音 (goon)

    名词

    (りゅう) (ryū(旧字体,新字体

    1. 旧字体形式:(中式
    2. 旧字体形式:ドラゴン (doragon) 之同义词西方
    3. 旧字体形式:(将棋, 口语) 龍王 (ryūō) 之简写
    4. 带有中式龙图案家紋 (kamon)
    派生词

    词缀

    (りゅう) (ryū(旧字体,新字体

    1. 旧字体形式:
    2. 旧字体形式:豪杰才俊
    3. 旧字体形式:帝王天皇
    4. 旧字体形式: 恐龙
    派生词

    专有名词

    (りゅう) (Ryū(旧字体,新字体

    1. (天文学) りゅう座 (Ryūza) 之简写天龙座
    2. 男性名字
    3. 姓氏

    词源2

    本词中的汉字
    りょう
    人名用汉字
    汉音
    其他拼写

    源自中古汉语 (中古 lɨoŋ)。

    使用漢音 (kan'on)读法,说明自中古汉语借入的时间较晚。

    发音

    名词

    (りょう) (ryō(旧字体,新字体

    1. 旧字体形式:(罕用或用于中华语境)中式

    词缀

    (りょう) (ryō(旧字体,新字体

    1. 旧字体形式:
    2. 旧字体形式:豪杰才俊
    3. 旧字体形式:帝王天皇
    派生词

    词源3

    本词中的汉字
    たつ
    人名用汉字
    训读
    其他拼写

    ⟨tatu⟩/tat͡su/

    源自古典日语

    发音

    名词

    (たつ) (tatsu(旧字体,新字体

    1. 旧字体形式:(神话)和式的)
      • 931938源顺和名类聚抄(卷 19)
        龙 文字集略云:“龙(力锺反。和名:太都)四足五采甚有神灵者也。”白虎通云:“鳞虫三百六十六而龙为之长也。”
        (请为本使用例添加中文翻译)
    派生词

    参考资料

    1. 1.0 1.1 1.2 2006大辞林 (大辞林),第三版(日语),东京三省堂ISBN 4-385-13905-9

    朝鲜语

    其他写法

    词源

    源自中古汉语 (中古 lɨoŋ)。《訓蒙字會 / 훈몽자회》(1527) 中记载的中古朝鲜语读音作료ᇰ (耶鲁拼音lyong)。

    发音

    汉字

    音训 (yong ryong)南韩 (yong yong)

    1. / (ryong/yong)的汉字?

    组词

    参考资料

    • 국제퇴계학회 대구경북지부 (國際退溪學會 大邱慶北支部) (2007) 数位汉字辞典 전자사전/電子字典[1]

    古典日语

    词源

    可能来自动词立つ (tatu, 升起站立)

    名词

    (tatu)(假名 たつ

    1. 和式的)

    使用注意

    亦曾用作⟨tatu⟩借訓 (shakkun)

    派生词

    派生语汇

    • 日语: (tatsu)

    白狼语

    词源

    Coblin 将白狼语发音构拟作 *gljung,表明其来自原始汉藏语 *kl(j)u(ŋ/k) (河流,峡谷),且保留了原始缅彝语中已脱落的辅音连缀。对比藏语 ལྗོངས (ljongs)汉语 (OC *kloːɡ)。

    名词

    (*gljung)

    1. 峡谷

    参考资料

    • W. South Coblin, "A New Study of the Pai-lang Songs" (1979),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12:179–216
    • Christopher I. Beckwith, "The Pai-lang songs: The earliest texts in a Tibeto-Burman language and their Late Old Chinese transcriptions" (2008), in Medieval Tibeto-Burman Languages III

    越南语

    其他写法

    汉字

    汉越音;读法:long (()(dung)(thiết))[2][3][4][1][5]
    字喃;读法:long[2][3][1][6], lung[2][3][7], lỏng[7][5][6], lúng[7][1], luông[3], luồng[7]

    1. long 的汉字
    2. Long 的汉字, “男性名字

    组词

    参考资料

    1. 1.0 1.1 1.2 1.3 Bonet (1899).
    2. 2.0 2.1 2.2 Nguyễn (2014).
    3. 3.0 3.1 3.2 3.3 Nguyễn et al. (2009).
    4. Trần (2004).
    5. 5.0 5.1 Génibrel (1898).
    6. 6.0 6.1 Taberd & Pigneau de Béhaine (1838).
    7. 7.0 7.1 7.2 7.3 Hồ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