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經是什么意思_熹平石經读音|解释_熹平石經同义词|反义词

熹平石經

释义:

熹平石經

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汉魏洛阳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所在地,所以人们又称这部书为“太学石经”。石经是用隶书一体写成,字体方平正直、中规人矩,极为有名,故也称为“一字石经”。东汉时期汉灵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块石碑。每块石碑高3米多,宽1米多。当年,熹平石经曾轰动京师洛阳,甚至轰动全国。石经刻成,被竖立于太学门前,“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

参见百度百科介绍

汉语

读音

  • 汉语拼音:Xī píng shí jīng

翻译

翻译
  • 英语:Xiping steles, calligraphic work on carved stele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25-220 AD);

本词条全部或部分内容来自许可协议的CC-CEDICT项目。